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密海宝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密海宝藏

菩提流支大师(菩提留支大师)百科简介

时间:2021-3-10 22:44:14   作者:妙音   来源:大咒仙   阅读:4137   评论:0


菩提流支,意译为道希,北印度人。是大乘瑜伽系佛教学者,博通经、律、论三藏,又熟悉刚刚兴起的密宗教法。志在宏法,于北魏永平元年(508年)经西域来到洛阳,受到魏宣武帝的优礼,提供优越的条件让他从事译经工作。

  • 中文名

  • 菩提流支

  • 别    名

  • 道希

  • 国    籍

  • 北印度

  • 出生地

  • 北印度

  • 职    业

  • 大乘瑜伽系佛教学者

  • 信    仰

  • 佛教

  • 代表作品

  • 《究竟一乘宝性论》

目录

  1. 1 传授义学

  2. 2 派中之派

  3. 3 主要成就

  4.  密宗法术

  5.  主要影响

  6.  翻译经书

  7. 4 十地经论

传授义学

编辑

菩提流支与勒那摩提共同翻译了《十地经论》,但在义学方面却各有传授。菩提流支的弟子主要有道宠,俗名张宾,原为大儒雄安生弟子,后出家从流支学《地论》深义,受教3年,一边听讲一边将笔记整理成义疏,后来成为很有成就的《地论》师,在邺城讲学,可以造就的学士达数千余,最突出的有僧休、法继、诞礼、牢宜等人。勒那摩提的主要弟子为慧光、道房、定义3人。慧光先已精通律学,从勒那受业,又成《地论》名家。其门下也是人才济济,突出者有法上、道凭、僧范、昙遵等人。道房、定义则承传了勒那摩提的禅法。

派中之派

编辑

菩提流支与勒那摩提分别培养出了一大批《地论师》,形成了在北朝佛教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地论》学派。而两人的门下又各成派中之派,菩提流支门下被称为道北学派,勒那摩提门下被称为道南学派。两派得名的原因,佛教史上存在不同的说法。旧说认为自邺城至洛阳有南、北两道,菩提门徒自道宠以下散处在道北,故称北道派;勒那门徒自慧光以下分布于道南,故称南道派。一些现代佛教学者则提出新说,认为菩提流支住在永宁寺,在洛阳城西第三门道北;勒那摩提后来可能住在白马寺,在西郊第二门道南,北道、南道两派由此得名。在教义上,两派也有些不同。北道派主张佛性始有,南道派主张佛性本有;另外在判教学说上,也就是对现有佛教各种派别的归类划分上,南道派把佛教分判为四宗,即:《毗昙》学为因缘宗,《成实学》为假名宗,《般若》学为不真宗,《华严》、《涅盘》学为真宗。北道派则于上述四宗之外加了一个《华严》学为法界宗,成为五宗。这样,菩提流支就成为主张佛性始有、判教为五宗的《地论》学北道派的祖师。

主要成就

编辑

密宗法术

菩提流支与勒那摩提在译经成就与促进中国《地论》学建立发展方面难分高下,但在密宗法术上,却是独步一时,无人可与抗衡。据说有一次他曾经诵咒使井水满至井栏,用钵舀水盥洗,被人崇拜为神圣。他看到当时中国尚不具备推行密宗的条件,担心世人为密宗法术所惑,不能领会掌握密宗的宗教精神,所以密而不传。

主要影响

菩提流支对中国净土宗的形成也有贡献。中国净土宗的祖师昙鸾,未服膺净土法门之前,曾到江南向道士陶弘景求得长生仙方,回北方途中在洛阳得遇菩提流支,流支向他说明长生不如解脱的道理,并授给他《观无量寿佛经》及自己译出的《无量寿经论》(通称《往生论》)。昙鸾得此启示和经、论,便废弃仙方,按《经论》介绍的世亲所倡5种念佛法门修行,又加以创造发挥,行化各地,为创建净土宗奠定了基础。所以佛教史上一般认为昙鸾的净土学说乃是传自菩提流支。

菩提流支到邺都不久,不知所终,他晚年事迹及何年去世,已无从可考。

《佛光大辞典》“菩提流支”条,记为“天平年间(534-537)师犹在,后不知所终。”

原来他因种种原因秘密离开魏都,寻觅静心之所,来到了湖北黄梅。清顺治《黄梅县志》载:“流



支禅师,中印度人,来东土译经藏。……于梅地建道场曰菩提,后寂于多云山,其塔在焉。”菩提道场即今黄梅苦竹乡郑友村董城墩菩提寺。多云山海拔422米,在菩提寺北3公里处。其上有广福寺,古称多云庵,为流支手建。寺旁有一座高2米的窣堵波式古石塔,中空,有石门可入,传为流支埋骨处。清咸丰进士、邑人梅雨田有诗曰:“印度东土初祖从,流支疏塔碧苔封。多云山上多云蓡,寂寞荒山野寺钟。”2002年,山民于寺旁水塘中捞起密藏半个世纪的乾隆年间白云石碑一通,中行镌文“临济正宗三十二世天峰真性和尚之塔碑”。碑志有云:“……夫多云一山,乃菩提流支自西域来,阐教中土,卓锡于此。讲经说法,注译诸经,独传千有余年……”天峰和尚原墓尚存,位流支石塔前下方的5米处。

翻译经书

菩提流支带来的梵文经卷多达万夹,他首先选择瑜伽系的重要经典进行翻译。朝廷对于他的译经非常重视,选拔了先已来华的著名梵僧勒那摩提和佛陀扇多和他合作,还拨给通晓佛学的僧侣和儒士1000多人作为译经助手。译场就设在皇宫内的太极殿,开译的第一天,宣武皇帝亲临译场,亲自担任笔受,第二天起才由僧人僧辩等接替笔受工作。经过3年多的辛勤劳动,译出了《究竟一乘宝性论》4卷、《法华经论》2卷、《十地经论》12卷、《宝积经论》4卷等瑜伽系重要著述,多属瑜伽学的开创者无著、世亲的作品。

十地经论

编辑

译事的初期阶段,由于主译者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不熟悉华言,又缺乏经验,翻译技巧还不够纯熟,译文中有不少错乱的文句和别字。例如《十地经论》中用了一个“盏子世间”的措词,后来流支发现盏子、钵、幞等总名为器,遂将上述译语改为“器世间”,才显得通达雅训。在翻译过程中,流支等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汉语水平,翻译技巧随之不断熟练,译文质量也日益提高。

《十地经论》在印度传诵的过程中,个别字句已产生分歧,因而出现了不同的梵文底本。菩提流支等翻译时把不同底本的不同字句分别译出,译本中相应的出现了某些章节的词句不尽相同的情况。后人不明底细,附会编造出菩提流支与勒那摩提争名而分别译经的故事。有的说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佛陀扇多起初合作翻译,后来3人听信流言,各传本师的学说,互相不通消息,宣武帝遂令3人于3处各译,译文中互有详略优劣,后人把3人译文合并整理而成了流传下来的译本。有的说宣武帝为了试验菩提流支与勒那摩提的才学,令菩提在紫极殿、勒那在太极殿分别翻译,各有禁卫守门,不许互相通消息。译出来后一对比,只有一处文字小异,一作“有不二不尽”,一作“定不二不尽”,大家无不惊讶赞叹。经现代佛教学者吕澄先生考证,这些传说并非事实。

菩提流支译出《十地经论》后不久,被安置在新建成的永宁寺中。这是当时海内规模最大、建筑最精美的一座皇家寺院。同处此寺受到国家供养的梵僧有700多人,勒那与佛陀也一度被安置在这座寺院,而菩提流支被敕命为寺中翻译方面的领袖。他在此寺译经为时很久,直到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国,才于东魏天平元年(534年)迁到东魏都城邺城,并在那里继续了一段时间的译经工作。在前后将近30年的译经事业中,他共译出经论30部,101卷。其中重要的经论除前面所举之外,还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1卷,《弥勒菩萨所问经》1卷,《胜思惟梵天所问经》6卷,《深密解脱经》5卷,《入楞伽经》10卷,《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10卷,《弥勒菩萨所问经论》5卷,《金刚般若经论》3卷,《文殊问菩提经论》2卷,《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4卷,《无量寿经论》1卷,《百字论》1卷等。据说他的译稿足足堆满了一间房屋。



---------------------


  • 菩提留支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菩提留支一作菩提流支,意译道希,北印度人。他是大乘瑜伽系的学者,得到世亲直系的传承(依《金刚仙论》所说,留支是世亲四传弟子)。他不但深通显教,还熟悉当时流行的秘密陀罗尼法门。北魏永平元年(508),携带大量梵本,经过西域来到中国洛阳,受到北魏宣武帝的礼遇,住在规模宏大的永宁寺。当时受帝室供养的印度、西域僧人多到七百人,内有著名学者勒那摩提(意译宝意)、佛陀扇多(意译觉定)等;但在翻译佛典方面,留支被推尊为领导人物。

  • 中文名

  • 菩提留支

  • 别    名

  • 菩提流支

  • 人    种

  • 北印度人

  • 记    载

  • 《金刚仙论》

  • 地    位

  • 大乘瑜伽系的学者

目录

  1. 1 人物经历

  2. 2 人物创作

人物经历

编辑

留支的翻译工作,在他到洛阳不久就开始了。其先,他和勒那等合作(由留支、勒那二人主译,扇多传语),译出一些瑜伽学系的重要著述,这就是《究竟一乘宝性论》四卷(无著造论本,坚意作释)、《法华经论》二卷(世亲造)、《十地经论》十二卷(世亲造)、《宝积经论》四卷(安慧造)。他们翻译的技巧一上来比较生硬,有些名词还用得不恰当(象器世间开头译成了盏子世间等);又因当时在译场里的助理人员所操方言有南北的不同,笔受缀文的时候也发生种种的错误(这象《宝积经论》有许多错乱的文句和声音近似的别字等等)。但是三年后译完《十地经论》,他们的翻译技术也就成熟了。《十地经论》里有处原本的字句有不同的传诵,后人因传说留支和勒那争名,没有合作到底,现存译本是两家分译完了才又合并的;但这并非事实。

人物创作

编辑

留支在洛阳单独从事翻译,为时很久,最后还随着东魏的迁都到了邺城,继续工作到天平二年(535)为止,前后将近三十年光景。他在何时去世,现已无考。至于他一生所译的书,当时就有李廓所撰《众经目录》详细记载,唐代《开元释教录》更加以刊定,总共三十部、一百零一卷。其中重要的经论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弥勒菩萨所问经》一卷、《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六卷、《深密解脱经》五卷、《入楞伽经》十卷、《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十卷、《弥勒菩萨所问经论》五卷、《金刚般若经论》三卷、《文殊问菩提经论》二卷、《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四卷、《无量寿经论》一卷、《百字论》一卷等。此外,还有《唯识论》一卷,《开元释教录》说是瞿昙般若流支所译,但在唐代窥基的著述里仍认为菩提留支的译本。

留支所译各书偏重于介绍大乘瑜伽一系的学说,比较有系统。其中对于后来佛学开展发生影响的,有好几种。首先是《入楞伽经》。此经在刘宋时代求那跋陀罗曾译过一部略本(四卷),传播达摩禅法的一些禅师即用它做修行的参考书。但求那的翻译是相当晦涩难懂的,留支特为重翻大本,“加字混文”,力求畅达;并还为人讲说,留下了《义疏》(今佚)。这一矫正,在义解上不免有偏差的地方。象将第八种识即阿赖耶识染净两方面说成两截,便是一例。由此,留支译本显然和宋译分歧,成为北方一部分禅师异说的来源。

其次是《十地经论》。在经文中本有“三界唯心”的论点;世亲的释论更依唯识道理加以发挥,并对染净两方面缘起指出了总的根源。这很适合于当时学者研究上的要求,因而一时风行,有了一群专攻此论的“地论师”。其中跟着留支学习《地论》最有成就的是道宠。他曾听过留支三冬讲说,随听随即著疏流传:从他得法的有千余人。他们主张阿赖耶识为诸法缘起的根本;这和勒那门下慧光一派地论师主张真如(法性)为诸法根本的有所不同,于是成了北道系,而与慧光们的南道系相对立。

再次是《金刚经论》。这在留支到洛阳的次年(509)就独自译出了。它介绍了弥勒、世亲对于《金刚经》的解释,将经文里隐含着的疑难和解答,剥蕉似地一层层分析出来,给予研究经文的以很大启发。留支还将他所传习的世亲门人金刚仙的解说详细为学人开演,他的纪录编成了《金刚仙论》(十卷)留传如今。

另外,中国净土宗的祖师昙鸾,当初因要访求长生之术而遇到留支,留支授给他《观无量寿佛经》,说明长生不如解脱的道理,引导他信仰净土。同时留支又译出《无量寿经论》(通称《往生论》),介绍世亲的五种念佛法门,昙鸾为之作注,也大大发挥了净土宗的教义。

中国南北朝时代,判教之说盛行。相传留支对于判教也表示了独到的看法。他依据《涅槃经》判释一代佛法为半满两教:在佛成道后十二年内所说的都是半字教,十二年以后所说才算满字教。北方一部分禅师又传说留支判经为一音教。此即依《维摩》等经,说佛教只是一音、一味,但以众生根性不同,随类而有异解。关于这些传说,已无留支自己的文献可考了。



相关评论

本类更新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由于咒法涉宗派、大局方针、法主理念、时节因缘、众生福报、形势政策、方便了义、是否契机、胜义世俗、灌顶层次、愿心广博、公开深浅程度,加上某乃佛门初机小学生之修为,尚未得菩提,于菩提也无有所得(功德肤浅,虽遇较多学佛感应但自知非真正圣者的神通证境证量),又时间精力有限及众生共业,故无法保证转发之文全是代表佛所说而无混杂波旬说法。若资料若给您带来烦恼,请您见谅。法务可微信:186-5005-4118(幸福),应说明来意,但不宜一添加就问手印怎么结之类,以免慢法引本尊护法不悦。

学佛一定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否则就算有此法门程序仪轨咒语手印等,也必如建造空中楼阁矣!为尊重爱惜佛法,网站不远程遥控传法、不远程遥控灌顶、不远程遥控加持。网站资料仅供参考请勿随意制成法本、违背因果造成魔说,网站咒音非在传法传咒,乃咒语学术之存档!

ω 卍 ω “戒法最大,世间咒法、龙蛇之毒而不能侵”ω 卍 ω

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者千百归无十,今人安知前辈难。云岭崎岖侵骨冷,流沙白浪徹心寒。后学未历取经路,多将经法轻易看!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