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密海宝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密海宝藏

形似莲花的两座山——五台山和高野山

时间:2023-9-6 16:05:57   作者:妙音   来源:大咒仙   阅读:326   评论:0

来源高野树下




中国的五台山与日本的高野山是两处著名佛教圣地,在佛教传播的过程中五台山形成了文殊信仰,而高野山形成了大师(弘法大师)信仰。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的东北部,地处太行,山脉高峻,古木苍翠,气候清凉,风景清幽秀丽,非常适宜建庙修行。

据《大方广佛华严经》(东晋)说:“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眷属,常为说法。”这与五台山最主要的气候特点“清凉”一致,因而佛教徒认为五台山就是佛教华严宗大典中说的文殊菩萨居住的地方。

又据《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的记载:“佛告金刚密迹王言:‘我灭度后,于此南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国中有山名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佛教徒认为,五台山的五台犹如五顶,地理位置和形势以及气候都与佛经中所说的文殊菩萨住处极其相符,因此五台山被视为佛教的重要圣地。

形似莲花的两座山——五台山和高野山

敦煌绢画《文殊菩萨和五台山图》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传说以前五台山气候条件恶劣,冬天气寒无比,夏天炎热难挡,满目荒凉,文殊菩萨到东海去借歇龙石,将它放在五台山,至此五台山变成一个清凉无比的地方。至今歇龙石(又名清凉石)保存在五台山的清凉寺,因此五台山又叫清凉山。

五台山有五个台顶,清净殊胜,象征着佛的五智。中台对应法界体性智,东台对应大圆镜智,南台对应平等性智, 西台对应妙观察智,北台对应成所作智。

形似莲花的两座山——五台山和高野山

莫高窟第61窟 五台山图(局部) 五代

作为佛经多次直接记载的文殊菩萨法身道场,五台山的殊胜引来了各宗高僧来台活动,都把五台山作为弘法传宗的基地,使五台山佛教呈现出显密诸宗并弘,汉藏佛教共存的独特格局。

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兴盛于唐代,成为文殊道场的过程中,密教也起了关键性作用。

最早由密教的《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的具体指证和《尊胜陀罗尼经》的传译故事,促成了五台山文殊道场地兴起。

《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景龙四年(710)菩提流志译于西崇福寺,其弟子般若丘多助宣梵本,沙门云观等笔受。

或题《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或题注亦名《文殊师利菩萨八字三昧法》。

该经主要说文殊菩萨八字陀罗尼及其功德、印契、坛像诸法,并说诸如来、菩萨陀罗尼,具足持明密典形态。

经序中说:“尔时世尊复告金刚密迹主菩萨言:我灭度后,于此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有山,号为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及有无量诸天、龙神、夜叉、罗刹、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围绕,供养恭敬。”明确指称中国的五台山,为五台山文殊信仰的形成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据《开元录》、慧琳《记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翻译年代先后》等记载,佛陀波利(意译觉护)是罽宾人,婆罗门僧,于仪凤元年(676)辗转西域来到长安,巡礼五台山,因得文殊菩萨授记,返回印度取《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至仪凤四年(679),取得梵本复来长安,奉进入内。

其本抄译后,携梵本出内,寻得西明寺梵语僧顺贞,共同译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

后又带梵本入五台山,隐迹金刚窟,“于今不出”。

形似莲花的两座山——五台山和高野山

莫高窟第217窟南壁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 局部

中唐时期,唐密六祖不空大师从事译经事业,开坛灌顶传扬密法,祈福边疆,镇护国家,建立曼荼罗,为皇帝灌顶,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极受朝廷地尊重和礼优。

不空通过建寺译经、阐发瑜伽密教的文殊法,不但巩固和强化了五台山文殊道场的地位与信仰,而且还进一步将文殊信仰推广到全国,尤其把中国作为了文殊菩萨的化境。

不空在代宗时期大力建造寺院,永泰二年(766),不空上表呈请,愿舍衣钵于五台山建造金阁寺,得到敕准,由其弟子含光主持兴建。

金阁寺建造过程中,由于当时不空大师深得朝野的倾心崇奉,全国通力支持,上自皇亲国戚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纷纷布施,从大历元年(766)开始建造,经五年建成。

后来日本入唐僧圆仁巡礼至五台山,亲见金阁寺规模,在其《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描述说:“阁九间、三层,高百尺余。壁跂椽柱,无处不画。内外庄严,尽世珍异。颙然独出杉林之表,白云自在下而叆叇,碧层超然而高显。次上第二层,礼金刚顶瑜伽五佛像。斯乃不空三藏为国所造,依天竺那烂陀寺样作,每佛各有二胁士,并于板坛上列置。次登第三层,礼顶轮王瑜伽会五佛金像,每佛各一胁士菩萨。二菩萨作合掌像,在佛前面向南立。佛菩萨手印、容貌与第二层像各异。粉壁内面,画诸尊曼荼罗,填色未了,是亦不空三藏为国所造。”

金阁寺规模宏伟,尊像雕饰富丽堂皇,独出五台诸寺。

寺中金阁高达百余尺,有上、中、下三层,殿顶铸铜涂金为瓦照耀山谷故名金阁寺。寺院落成后,不空成为金阁寺的开山祖师。

在建造金阁寺的同时,不空又奏请在五台山另建玉华寺。大历三年(768)十一月敕准,由兴善寺上座行满准金阁例检校营造。另外,又奏请修造五台山六处普通供养舍。

菩萨法中,文殊法、观音法及虚空藏法,在不空密法中比较重要,其中文殊法尤为不空所重。

他不仅传译了《金刚顶瑜伽经》中的文殊五字法,还译出大乘显教的《文殊师利佛刹功德庄严经》。

而且奏请天下寺院设置文殊阁,塑文殊像,诵文殊经,亲上五台山文殊道场修功德,建金阁、玉华二寺于其上,又奏请天下僧尼普诵据称文殊推重的《佛顶尊胜陀罗尼》,五台山文殊信仰广泛流行,不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形似莲花的两座山——五台山和高野山

不空大阿阇梨画像

不空大师付法惠果大师,而惠果大师付法日僧空海。

形似莲花的两座山——五台山和高野山

弘法大师像 

空海,即日本弘法大师。空海于唐德宗末年来大唐学法,因唐武宗毁诸宗佛法,千年唐密未能独存,几成绝响,幸有空海大师将唐密法脉延传于日本。

空海大师在日本传真言宗,彰显即身成佛之精义,高踞诸宗之上。

开始时各宗不服,天皇召空海大师与各宗大德对辩,空海大师畅言法理,无懈可击,并在殿内展示修证。

传言当时大师面南而坐,结大日如来定印,入五秘密三摩地,顶上忽涌出五佛宝冠,身坐千叶莲华,作紫磨金色,著五彩轻妙天衣,放五智光明,照耀天地。

于是天皇下御榻,率群臣礼拜大师,诸宗乃皆服并竞请大师受法。

弘仁十四年,嵯峨天皇受两部灌顶,自此从空海大师受法灌顶达数万人,日本真言宗大兴!

相传空海大师在唐学成回国前将惠果大师所传金刚杵遥掷云中,杵飞入云中消失不见,后挂在高野山的树上,因此以高野山为本山创立真言宗根本道场!

形似莲花的两座山——五台山和高野山

《弘法大师形状绘》

高野山最高海拔985米,山上是东西长5.5千米,南北长2.2千米平坦的地块。

高野山形有“八叶高峰”如八瓣莲花,以根本大塔为中心,环绕着内外两重八叶十六座山峰。

八叶指莲花的花瓣,代表山峰数量,同时称内环山为“内八叶",外环山为“外八叶”,坛上伽蓝被视为代表莲花的曼陀罗中心。

形似莲花的两座山——五台山和高野山

高野山古迹图

据说外八叶是指金刚峰、小塔峰、山王峰、遍照峰、转轴山、杨柳山、摩尼山和姑射山:内八叶则指环绕坛上伽蓝的剑崎峰、南虎峰、宝珠峰、药师山、山王峰、神应岳、小塔峰和胜莲花峰(据《高野春秋》)。

《性灵集》所收弘仁七年(816)六月十九日空海《于纪伊国伊都郡高野峰被请乞入定处表》详细记录了高野山道场成立的缘起。

“空海闻:山高则云雨润物,水积则鱼龙产化。是故,耆阇峻岭,能仁之迹不休;孤岸奇峰,观世之踪相续。寻其所由,地势自尔。又有台岭五寺,禅客比肩;天山一院,定侣连袂。是则国之宝,民之梁也。”

空海列举了印度的灵鹫山、洛迦山,中国的五台山等佛教圣地,以“地势自尔”说明了环境与修行者的互动关系。

“今准禅经说,深山平地,尤宜修禅。空海少年日,好涉览山水。从吉野南行一日,更向西去两日程,有平原幽地,名曰高野。计当纪伊国伊都郡南,四面高岭,人踪绝蹊。今思,上奉为国家,下为诸修行者,芟荑荒薮,聊建立修禅一院。经中有诫‘山河地水悉是国主之有也,若比丘受用他不许物,即犯盗罪’者,加以法之兴废,悉系天心,若大若小,不敢自由。望请蒙赐彼空地,早遂小愿。然则四时勤念,以答雨露之施。若天恩允许,请宣付所司。轻尘宸扆,伏深悚越,沙门空海诚惶诚恐谨言。”

日本虽在历朝历代援助之下建立了不少气派的寺院,但深入高山峻岭修行真正佛法者稀少,修禅观法的教义未得流传,是因为没有其相适应的场所。

禅经中也说,深山之中的平地才是修禅的适宜场所,于是空海请求朝廷在高野山建立一座修禅院。最终嵯峨天皇同意了空海的请求,空海创立了真言宗行者修行的根本道场——高野山。

高野山在中央平坦的“莲台”上,自西向东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寺院群落和建筑。

形似莲花的两座山——五台山和高野山

高野山  坛上伽蓝

高野山作为空海入长期大定之地,自公元10世纪起就成为民众信仰的圣地。其中根本大塔与奥之院灯笼堂最为神圣。

根本大塔为真言密教教主大日如来之三昧耶形,内部是金刚界立体曼荼罗,大塔内部以大日如来为中心,周围是金刚界的四佛(阿閦佛、宝生佛、无量寿佛、不空成就佛),四佛旁边围绕着绘有金刚界十六菩萨的柱子,全面生动展示了真言宗立体曼荼罗的形象,庄严殊胜!

形似莲花的两座山——五台山和高野山

高野山  根本大塔

奥之院灯笼堂是空海大师入法界大定的地点。

《金刚峰寺建立修行缘起》一文提出了空海 “结跏趺坐、结大日定印,奄然入定”的说法。

空海入定87年后,东寺第九代长老观贤和尚协同众弟子持御衣朝拜高野山。

他们进入空海御庙的石窟中,雾晦不可见,见不到大师,观贤觉得自己罪孽深重,因此竭力忏悔,片刻之后石室中居然见物。大师现前,衣服破损,头发指甲绕身,念珠串线已经朽烂,珠子散落。然而大师依然身体柔软,容颜如生。

观贤的弟子淳祐,触到大师的脚和膝盖感觉柔软温暖,之后淳祐凡触物皆有清香,于是他们为大师更替了衣裳,剃发、修甲,重新整饰,然后再次封闭了石室。 

形似莲花的两座山——五台山和高野山

《弘法大师形状绘·大师谥号》

治安三年(1023), 权倾朝野的藤原道长在小野僧正仁海的劝请下亲登高野山参拜,《荣花物语》记录了当时的情景。

据说,当道长前往空海入定的高野山奥之院瞻仰空海的肉身时,看到空海颜色如生,头上还有新生的青丝,而其时距空海入定已经180多年。道长感铭泣下,确信空海入长期大定无疑。

形似莲花的两座山——五台山和高野山


《弘法大师形状绘·博陆参旨》

自此,日本对空海的大师信仰和对高野山的灵山信仰越发流行。

此后信众们逐渐认为,空海是以肉身入定,呈即身成佛像。也有人认为空海入定是等待弥勒佛降世。

因此,高野山被看作弥勒佛下生降世前,即弥勒菩萨所在的兜率天宫内院,成为信徒向往、朝圣的圣地。

形似莲花的两座山——五台山和高野山

高野山莲花曼荼罗图 江户时代

五台山在唐朝时期在密教高僧的推动下促成了文殊信仰,而高野山在空海的开创下形成了大师信仰,这两座莲花形的群山成为了中日佛教的圣地。




相关评论

本类更新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由于咒法涉宗派、大局方针、法主理念、时节因缘、众生福报、形势政策、方便了义、是否契机、胜义世俗、灌顶层次、愿心广博、公开深浅程度,加上某乃佛门初机小学生之修为,尚未得菩提,于菩提也无有所得(功德肤浅,虽遇较多学佛感应但自知非真正圣者的神通证境证量),又时间精力有限及众生共业,故无法保证转发之文全是代表佛所说而无混杂波旬说法。若资料若给您带来烦恼,请您见谅。法务可微信:186-5005-4118(幸福),应说明来意,但不宜一添加就问手印怎么结之类,以免慢法引本尊护法不悦。

学佛一定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否则就算有此法门程序仪轨咒语手印等,也必如建造空中楼阁矣!为尊重爱惜佛法,网站不远程遥控传法、不远程遥控灌顶、不远程遥控加持。网站资料仅供参考请勿随意制成法本、违背因果造成魔说,网站咒音非在传法传咒,乃咒语学术之存档!

ω 卍 ω “戒法最大,世间咒法、龙蛇之毒而不能侵”ω 卍 ω

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者千百归无十,今人安知前辈难。云岭崎岖侵骨冷,流沙白浪徹心寒。后学未历取经路,多将经法轻易看!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