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通感应
+

容易开发三明六通的禅法——通明禅

2018-11-25    作者:妙音    来源:大咒仙    阅读:5601

博主按:通明禅是一种特殊的禅定技巧,特别易于发生“三明六通”,按佛学三无漏学的”定“学。”定“是中心。学习此定的道友,千万不能执着于相,但也不要离于相,楞严经说: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要想修定成功,必须:一、持戒清净,无戒不生定,二、不废持咒,特别是楞严咒,否则恐有魔事发生,三、要明理,明修定的道理,多读经书。所以特别把”释禅波罗密次弟法门”中有关通明禅部分摘出,同时要注意下面的四禅八定部分。


   “通明禅”的名称从何而来呢?是因为修学这个禅定时,要先通观我们的呼吸、色身、心识三者,故称“通”;因为这个禅法光明清净,能开心眼,观察其中一者,就能通达身、息、心三者,彻见无碍,所以称“明”。

    通明禅初始时主要是调炼身、息、心三者,又因为修学通明禅到达初禅的阶段时,能以心眼看见自身的内脏,所以对体内各种疾病的病灶,能更有效的根本祛除。

    通明禅法的练习

    我们在修学通明禅法时,除了观察呼吸之外,还要更进一步观察身体与心念,了知这三者原来是完全统一,相互依存、影响的。

    首先,我们将身心完全放松,摄心静坐,调和自身的气息,专心观察呼吸。

    修习通明禅法,约可分为三个顺序:

    一、观息如心

    (从初安心即观于息色心三事俱无分别。观三事者必须先观息道。云何观息。谓摄心静坐调和气息。一心谛观息想遍身出入。若慧心明利。即觉息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来无所经由去无所履涉。虽复明觉息入出遍身。如空中风性无所有。是则略说观息如心相。)

     第一个阶段是观息如心,因为我们的心能分别、能了悟,既是让我们有自觉的力量,也是造成我们各种烦恼、不安的力量。

    现在,我们这个心是能够分别、了悟的一个根本,也是造作的根本,一切作用在心。其次我们来观察自己的呼吸,一心谛观息遍身出入。首先观息入遍身,到底在身体的哪一个地方?仔细观察清楚,它到达的每个地方。

    息是在我们的指甲里面吗?

    是在我们的指头里面吗?

    是在我们的心脏里面吗?

    是在我们的肚子里面吗?

    是在我们的肺脏里面吗?

    是在我们的脚里面吗?

    它在的话,是不是就永远在那里呢?这是“人息的观察”。经由这样的观察,我们会发觉,原来息是入无积聚的。

    现在气息出动了,在呼出去时,整个里面的息都转动了。我们要观察,息出去的时候,它到底去哪里?没有固定的地方,不是一直停滞不变的,也不是固定的东西,而是与外界的风相应流转,出入无常。

    这个阶段修学到最后,我们甚至可以观察每一个毛孔都有气息的出入变化,每一个毛孔都有无量的微后物,都可以在禅观中现观;乃至身上的每个细菌的变化过程,我们都可以了知。最后便从身体内部渗透到体外,了解到一切在动中的现象,即属于风,属于息变化。

    二、观色如心

    (次观色如行者。既知息依于身离身无息。即应谛观身色如此色本自不有。皆是先世妄想因缘招感。今世四大造色围虚空故。假名为身。一心谛观头等六分三十六物及四大四微一一非身。四微四大亦各非实尚不自有。何能生六分之身三十六物无身色可得。尔时心无分别即达色如。)

    观察息之后,我们再进一步观察自己的色身。如果没有人体骨骼、组织等图像,我们也可以自己想像,此时如果有人体的器官表、解剖图来观察更好。如果对身体其他部位不熟悉,我们可以以先观骨头、骨髓,想像一下,头脑中有脑髓,脑髓是糊状的,这里面哪一个是我呢?

    头是我吗?

    手是我吗?

    身体是我吗?

    两只脚是我吗?

    骨髓是我吗?

    心脏是我吗?

    肺脏是我吗?

    到底哪一个才是我?

    我在脚吗?

    我在左脚还是右脚?

    我在哪一个内脏?

    我在哪一个器官?

    哪一个是我?

    在观身如的时候,我们要清清楚楚观察到身相的存在、身相的存有,但是不要在身相存有的背后,假设一个身,执著有另外一个控制身体的东西,能够自在的东西,能够永恒不变的东西,来成就这个身体。不是的,它是因为有这样的因缘而存有的,所以说这些除了依于缘起相之外,并没有另外一个东西在。

    三、从心如到如心

    (次观心如行者。当知由有心故。则有身色去来动转。若无此心谁分别色。色因谁生。谛观此心藉缘而有。生灭迅速不见住处亦无相貌。但有名字。名字亦空即达心如行者。若不得三性别异名为如心。复次行者若观息时。既不得息即达色心空寂。何以故。三法不相离故。色心亦尔。若不得色心三事。即不得一切法。所以者何。由此三事和合。能生一切阴入界众苦烦恼。善恶行业往来五道流转不息。若了三事无生则一切诸法本来空寂。是则略说修习如心之相。)

    我们生命的存有是怎么产生的呢?这就必须观察第三个叫“心如”。我们要知道,这个心是因缘所有,生灭迅速,它不见住处,也就没有相貌,只有名字,这假名也是空的,如此达到心如。

    身是依于心而存活的,如果不把色、息、心这三者区别来看,而把色、息、心三者都通观,完全通彻观察,叫如心。达到如心境界的人,就马上会证得未到地定,这时不只是可见内脏而已,连每一层皮的组织都感知得到。

    这时候我们观察息的时候,亦即不会有对息的执著,现在色、息、心三者是如相的、是统一的,如果不执著于息的话,色心就空寂了,所以息空寂。不得息时,色、心就空寂了;因为这三者不是相离的,所以当我们观察色不可得时,心、息也空寂;心不可得的时候,色、息也空寂了。所以这时候身、息、心三者统一。


    修学通明禅的效益

 

刚开始我们会观察到身体的内脏,感觉到十分的不净,在此能会通于“不净观”的禅法。再来更深刻一点,连里面的虫、细菌都感知得到,甚至可以感知到它们在体内的活动。修习到这种程度,有时候甚至可以听到它们沟通的语言,也懂得它们的含义,转而通达一切众生的语言,之后整个身心会像琉璃一样,完全清净,对清除体内的痫根,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附录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释禅波罗蜜修证第七之四

(修证通明观)

今辨此禅大意为三。

    一者释名。二者辨次位。三者明修证。

    一释名者。所以此禅名为通明观者。此观方法出大集经文无别名目北国诸禅师修。得此禅欲以授人既不知名字正欲安根本禅。里而法相迥殊若对十六特胜。则名目全不相关。若安之背舍胜处观行方法条然别异。既进退并不相应。所以诸师别作名目名为通明观禅。或有说言。华严经有此名目。所言通者谓从初修习即通观三事。若观息时即通照色心。若观色乃至心亦如是。此法明净能开心眼无诸暗蔽。既观一达三彻见无阂故名通明。

    复次善修此禅必定能发六通三明故。大集经明法行比丘修此禅时欲得神通即能得之。今言通者。即是能得六通。明者。即是能生三明。此因中说果故言通明观。

    问曰。余禅亦能发六通三明。何故独此禅说为通明。

    答曰。余禅乃有发通明之义。不如此禅利疾故名通明。

    问曰如大集经亦有别释此禅名义。故经言。所言禅者疾故名禅。疾大疾住大住寂静观灭达离是名为禅。今何故别立名耶。

    答曰。彼经虽有此释于义乃显。而名犹漫既不的有名目故。复更立通明之名。

    第二明次位者。此禅无别次位。犹是约根本四禅四空立次位。但于一一禅内更有增胜出世间观定之法能发无漏及三明六通疾利。亦于非想后心灭诸心数入灭受想定故。不同根本暗证取著无有神智功能。是故虽复次位同于根本而观慧殊别。恐人谬解故立别名。虽名有异而次位无差。

    问曰。若此禅得入灭定。与九次第定有何异耶。

    答曰。修此定时心心无间。亦得说为九次第定。然终非是具足九次第定法。是事在下自当可见。若比准成实论解九定八解亦是具足。

    第三明修证。此禅既无别次位。还约根本次位辨修证也。

    第一先明修证初禅之相。

    如大集经说。言初禅者亦名为具。亦名为离。离者谓离五盖。具者谓具五支。五支者谓觉观喜安定。云何为觉如心觉大觉思惟大思惟观于心性是名为觉。云何为观观心行大行。遍行随意是名为观。云何为喜如真实知大知心动至心是名为喜。云何为安。谓心安身安受安受于乐触是名为安。云何为定。谓心住大住不乱于缘不谬无有颠倒是名为定。即是彼经略释修证通明初禅之相。推此经文所明五支则与余经论所明大异。故须别释今先释如心。如心者即是初禅前方便定发也亦即是未到地。但证不孤发要由修习。

    云何修习行者。从初安心即观于息色心三事俱无分别。观三事者必须先观息道。云何观息。谓摄心静坐调和气息。一心谛观息想遍身出入。若慧心明利。即觉息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来无所经由去无所履涉。虽复明觉息入出遍身。如空中风性无所有。是则略说观息如心相。

    次观色如行者。既知息依于身离身无息。即应谛观身色如此色本自不有。皆是先世妄想因缘招感。今世四大造色围虚空故。假名为身。一心谛观头等六分三十六物及四大四微一一非身。四微四大亦各非实尚不自有。何能生六分之身三十六物无身色可得。尔时心无分别即达色如。

    次观心如行者。当知由有心故。则有身色去来动转。若无此心谁分别色。色因谁生。谛观此心藉缘而有。生灭迅速不见住处亦无相貌。但有名字。名字亦空即达心如行者。若不得三性别异名为如心。复次行者若观息时。既不得息即达色心空寂。何以故。三法不相离故。色心亦尔。若不得色心三事。即不得一切法。所以者何。由此三事和合。能生一切阴入界众苦烦恼。善恶行业往来五道流转不息。若了三事无生则一切诸法本来空寂。是则略说修习如心之相。

    第二明证相。此亦具有证欲界未到地相。行者如上观察三性悉不可得。其心任运自住真如。其心泯然明净名欲界定。于此定后心依真如法。心泯然入定与如相应。如法持心心定不动。泯然不见身息心三法异相。一往犹如虚空故名如心。即是通明未到地也。

    次释初禅发相如前引经说此应具释五支证相。今先据觉支为本觉义既成。释余四支则从可见。所以经言觉大觉。觉者觉根本禅觉触发相故名为觉此事如前说但轻重有异。大觉者豁然心目开明。明见三事发相名为大觉。此傍释未是正意。复次今当分别觉大觉义。所言觉者。觉世间相也大觉出世间也此即对真俗二谛释之。亦有漏无漏义意在此。

    今明世间则有三种。

    一根本世间一期正报五阴是也。

    二义世间者知根本之法与外一切法义理相关也。

    三事世间者发五通时悉见一切众生种类及世间事也。

    世间既有三种。出世间对世间亦为三。所以者何。众生根有下中上利钝不等。是故虽同证此初禅境界浅深其实有异。故须约三义分别证初禅不同。

    第一先释约根本世间出世间。明觉大觉五支成初禅之相。即为二意。

    第一先明初禅发相。

    第二即释成觉大觉五支差别之相。

    一先明初禅发之相。即为三意品次不同。一者。初发。二次。三后。一初发相行者。发初禅时。即豁然见自身九万九千毛孔空疏气息遍身毛孔出入。虽心眼明见遍身出入。而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来无所经由去无所履涉。即见身内三十六物一一分明。三十六物者。诸发毛爪齿薄皮厚皮筋肉骨髓脾肾心肝肺小肠大肠胃胞胆屎尿垢汗泪涕唾脓血脉黄痰白痰癊肪[月*冊]脑膜。此三十六物十是外物。二十六是内物。二十二是地物。十四是水物。已见风水地相分明。复觉诸物各有热气煎煮火相分明。观此四大犹如四蛇同处一箧。四大蚖蛇其性各异。亦如屠牛之人分肉为四分。谛观四分各不相关行者亦尔。心大惊悟。复次行者非但见身三十六物四大假合不净可恶。亦觉知五种不净之相。何等为五。

    一者见外十物相不净心生厌患。是名自相不净。

    二者见身内。二十六物内性不净。是名自性不净。

    三者自觉此身从歌罗逻时父母精血和合以为身种。是名种子不净。

    四者此身处胎之时在生熟二脏之间。是名生处不净。

    五者及其此身死后捐弃冢间坏烂臭秽。是名究竟不净。当知此身从始至终不净所成无一可乐甚可厌恶。我为无目忽于昔来著此不净臭烂之身造生死业。于无量劫今始觉悟。悲喜交怀。五种不净如摩诃衍论广说。复觉定内心识缘诸境界念念不停。诸心数法相续而起。所念相异亦复非一。是名初禅初证之相。

    次明中证相。行者住此定内三昧渐深觉息后五脏内生息相各异。所谓青黄赤白黑等随脏色别。出至毛孔若从根入色相亦不同。如是分别气相非一。复见此身薄皮厚皮膜肉。各有九十九重。大骨小骨三百六十及髓。各有九十八重。于此骨肉之间有诸虫。四头四口九十九尾。如是形相非一。乃至出入来去音声言语亦悉觉知。唯脑有四分。分有十四重。身内五脏叶叶相覆犹如莲华孔窍空疏内外相通。亦各有九十九重诸物之间亦各有八十户虫。于内住止互相使役。若行者心静细时亦于定内闻诸虫语言音声。或时因此发解众生言语三昧。身内诸脉心脉为主。复从心脉内生四大之脉。一大各十脉。十脉之内一一复各九脉合成四百脉。从头至足四百四脉。内悉有风气血流相注。此脉血之内亦有诸细微之虫依脉而住。行者如是知是知身内外不实犹如芭蕉。复观心数随所缘时悉有受想行识四心差别不同。

    三明后证之相。行者三昧智慧转深净明利。复见气息调和同为一相如琉璃器非青黄赤白。亦见息之出入无常生灭悉皆空寂。复见身相新新无常代谢。所以者何。饮食是外四大入腹资身时新四大既生。当知故身随灭。譬如草木新叶既生故叶便落。身亦如是。愚夫不了谓是惜身。智者于三昧内。觉此身相无常所迁新新生灭空无自性色不可得。复各一念心生之时即有六十刹那生灭。或有人言。六百刹那生灭迅速。空无自性心不可得。

    第二明释成觉观五支之相。即为五。

    第一释觉支经说觉支云。觉大觉思惟大思惟大思惟观于心性。约此五句以明觉相。今先释觉大觉二句。此约世间出世间境界分别故。有此二觉之异。世间境即是异相。出世间境即是如相。此之如异即是真俗二谛之别名也。今约观门浅深易见。今当具依摩诃衍分别。论云。有三种上中下。如异既有三种觉大觉亦应为三也。论意分别假名为异。分别四大实法同体名为下如。分别地大异余三大名为异。同一无常生灭不异名次如。无常生灭名为异。生灭即空无异名上如。今即约禅为下中上品明观门浅深之相。

    第一先明下品觉相。觉气息入出青黄赤白诸色隔别名为觉。觉此诸息同一风大无异名大觉。次觉三十六物隔别名为觉。觉余三大无有别异名大觉。觉于心数非一名为觉。同是四心无异名大觉。

    第二明中品觉者。息是风大名为觉。觉息生灭无常名大觉。觉余三大各别名为觉。觉同一无常生灭不异名大觉。觉四心。差别不同名为觉觉无常生灭不异名大觉。

    第三明上品觉者。觉息无常为异者。此息为八相所迁故无常。何等为八相。一生。二住。三异。四灭。五生生。六住住。七异异。八灭灭。此八种相迁法体别异非一名为觉。觉息本空寂无八相之异名大觉。觉余三大各有八相别异名为觉。觉余三大本来空寂无八相之异名大觉。觉心八相所迁别异非一名为觉。觉心本来空寂无八相之异名大觉。所以者何。若心即是八相。八相即是心者则坏有余相。所以者何。今息色亦即是八相。八相亦即是息色八相无异故息。色心三事亦应无异。若尔说心时即应是说息色。今实不尔坏乱世谛相故。如人唤火应得水来。说心一向即是息色过同于此。复次若离心有八相离八相有心者。此则心非八相八相非心。若心非八相则心但有名无相。无相之法是不名心。若八相离心八相则无所迁。即不名八相。八相无所相故。如是审谛求之则心与八相本自不有。亦不依他有性性如虚空无一异相故名大觉。觉前息色一一亦当如是分别。此则略说上品觉大觉之相。次释思惟大思惟二句。此还约前觉大觉说。所以者何。初心觉悟真俗之相名觉大觉。后心重虑观察名思惟大思惟。对小觉后说思惟大觉后说大思惟。此义易见不烦多释。次释观于心性者即是返观能思惟大思惟之心也。所以者何。行者虽能了于前境而不能返达观心则不会实道。今即返照能观之心。为从观心生。为从非观心生若从观心生若从非观心生二俱有过。当知观心毕竟空寂五句释觉支竟。

    第二次释观支。经云。若观心行大行遍行随意。观心者即是前观于心性也。行大行者声闻之人以四谛为大行。当观心时即具四谛正观。所以者何。若人不了心故。无明不了造诸结业。名为集谛。集谛因缘必招未来名色苦果。是名苦谛。若观心性即是具足戒定智慧。行三十七品故名道谛。若有正道则现在烦恼不生。未来苦果亦灭。名为灭谛。是名声闻大行。若缘觉人以十二因缘为大行。若是菩萨即入无生。正道正观证于寂定琉璃三昧。毛孔见佛入菩萨位也。则略明三乘大行之道相也。遍行者观行未利。亦并约心而观四谛。名为大行。今观道稍利能遍历诸缘。观于四谛出十六行观故名遍行。随意者。若是遍行虽在定内得见诸缘。出禅定时则观不相应。今随意者随出入定观一切法。任运自成不由作意是名随意。此则略释观支相也。

    第三明喜支。喜支者。经言。如真实知大知心动至心是名为喜。如真实知者。即是上来观于心性四谛真理也。大知者如上观行。若心审谛停住缘内称观而知。故言如真实知。若豁然开悟称理而知心生法喜故名大知。心动至心者。既得法喜心动。若随此喜则为颠倒。今了此喜无即得喜性即得喜性故名至心。是名为喜。

    第四次明安支。安支者。经言。若身安心安受安受于乐触。是名为安。身安者。了达身性故。不为身业所动即得身安。故名身安。心安者。了达心性故。不为心业所动即得心乐。故名心安。受安者。能观之心名之为受。知受非受断诸受故。名之为乐。故名受安受于乐触者。世间出世间二种乐法成就。乐法对心故受于乐。第五次明定支者。经言。若心住大住不乱于缘不谬无有颠倒。是名为定。心住者。住世间定法持心不散故名住。大住者。住真如定法持心不散故。不乱于缘者。虽住一心。而分别世间之相不乱也。不谬者。谬名妄谬。谛了真如妄取不起。故言不谬。不颠倒者。若心偏取世间相。即随有见沉没生死。不得解脱若心偏取如相即随空见破世间因果不修善法。是大可畏处。行者善达真俗离此二种邪命。名不颠倒。

    复次若二乘之人得此心破四倒。名不颠倒。若是菩萨得此一心能破八倒。名不颠倒。行者初得觉支成就。即觉身息不实犹如芭蕉 今得住此一心定支成就。心既寂静于后泯然微细。即觉身息之相不实犹如聚沫。是则略明下根行者证通明初禅之相。

    第二次释约义世间明中。

    次根行者进证初根五支之相即为二。一者正明义世间相。二者即释成觉义。就第一释义世间为二意。

    一明外义世间。二明内义世间。

    今释外义世间复为三意。

    一正明根本世间因缘。二明根本与外世界相关。三明王道治正。

    第一释觉知根本世间因缘生义。行者初得初禅既已证见根本世间。尔时或见道或未见道。今欲深知此根本世间一期果报因何而生。尔时于三昧内心慧明利谛观身内三十六物四大五阴。以愿知心愿知此身何因缘。有三昧智慧福德善根力故。即便觉知。如是身命皆由先世五戒业力。持于中阴不断不灭。于父母交会之时业力变识即计父母身分精血二渧大如豆子以为己有识托其间。尔时即有身根命根识心具足。识在其间。具有五识之性。七日一变如薄酪凝酥。于后渐大如鸡子黄。业力因缘变此一身内先为者五脏安置五识。尔时即知不杀戒力变此身内。次为肝脏。则魂依之。不盗戒力变此身内以为肾脏则志依之。不淫戒力变此身内为肺脏则魄依之。不妄语戒力变此身内以为牌脏则意依之。不饮酒戒力即变身内以为心脏则神依之。此魂志魄意神五神即是五识之异名也。五脏宫室既成则神识则有所栖。既有栖托便须资养五戒业力复变身内以为六府神气。府养五脏及与一身。府者胆为肝府。盛水为气合润于肝。小肠为心府。心赤小肠亦赤。心为血气。小肠亦通血气。主润于心入一身。故大肠为肺府。肺白大肠亦白。主杀物益肺成化一身。胃为脾府。胃黄脾亦黄。胃亦动作黄间通理脾脏气入四支。膀胱为肾府。肾府黑膀胱亦黑。通湿气润肾。利小行肠故三焦合为一府分。各有所主。上焦主通津液清温之气。中焦主通血脉精神之气。下焦主通大便之物。三焦主利上下。五脏之神分治六府。六府之气以成五官之神。主治一身义。府脏相资出生七体。肾生二体。一骨二髓。肾属于水以水内有砂石。故即骨之义也。肝生二体一筋二肠。肝为木。木为地筋。故生筋肠也。心生血脉心色赤。属血以通神气其道自然。脾生肌肤脾为土肌肤亦土。肺生于皮肺在众脏之上故。皮亦是一身之上。是为五脏能生七体亦名七支。肺为大夫在上下舍不义肝。为尉仁心在中央禀种种脾。在其间平五味。肾在下冲四气增长。七体成身骨以柱之髓以膏之筋以缝之。脉以通之血以润之肉以裹之皮以覆之。以是因缘则有头身手足大分之躯。余骨为齿。余肉为舌。余筋为爪。余血为发。余皮为耳。识神在内。戒力因缘则五胞开张。四大造色清净变为五情。是以对尘则依情。以识知五色因缘则生意识。尘谢则识归五脏。一期果报四大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具足成就。此则略说一期果报根本世间义所因由。问曰。若言识从内出在五根间识别五尘。与外道义有何异耶。答曰。如净名经说。不舍八邪而入八正。亦云。六十二见是如来种。此言何谓如是等义。皆出提谓经明非人所作。若于此义不了在下自当可见。

    第二释内世间与外国土义相关相。行者三昧智慧愿智之力谛观身时。即知此身具彷天地一切法俗之事。所以者何。如此身相头圆象天。足方法地。内有空种。即是虚空腹温暖法春夏背刚强法秋冬。四季体法四时大节十二法十二月。小节三百六十法三百六十日。鼻口出气息法山泽溪谷中之风气。眼目法日月眼开闭法昼夜发法星辰。眉为北斗。脉为江河。骨为玉石。皮肉为地土。毛法丛林五脏在内在天法五星。在地法五岳在阴阳法五行在世间法五谛内为五神。修为五德。使者为八卦治罪为五刑。主领为五官升为五云化为五龙。心为朱雀。肾为玄武。肝为青龙。肺为白虎。脾为句陈。此五种众生则摄一切世间禽兽悉在其内。亦为五姓。谓宫商角徵羽。一切万姓并在其内。对书典则为五经。一切书史并从此出。若对工巧。即是五明六艺。一切技术悉出其间。当知此身虽小义与天地相关。如是说身非但直是五阴世间。亦是国土世间。

    第三释身内王法治正义。

    行者于三昧内愿智之力。即复觉知身内。心为大王上义下仁故。居在百重之内。出则有前后左右官属侍卫。肺为司马。肝为司徒。脾为司空。肾为大海中有神龟。呼吸元气行风致雨通气四支。四支为民子。左为司命。右为司录。主录人命。齐中太一君亦人之主柱。天大将军特进君王。主身内万二千大神。太一有八使者八卦是也。合为九卿。三焦关元为左社右稷主奸贼。上焦通气入头中为宗庙。王者于间治化。若心行正法群下皆随则治正清夷。故五脏调和六府通适。四大安乐无诸疾恼终保年寿。若心行非法则群僚作乱。互相残害故。四大不调诸根暗塞。因此抱患致终。皆由行心恶法故。经言。失魂即乱。失魄则狂。失意则惑。失志则忘。失神则死。当知外立王道治化皆身内之法。如是等义具如提谓经说。第二明内世间义相关者。上来所说并与外义相关。所以者何。佛未出时诸神仙世智等亦达此法名义相对故说前为外世间义也。是诸神仙虽复世智辩聪能通达世间。若住此分别终是心行理外未见真实。于佛法不名圣人。犹是凡夫轮回三界二十五有未出生死。若化众生名为旧医。亦名世医。故涅槃经云。世医所疗治差已还复发。若是如来疗治者差已不复发。此如下说。今言内义世间者。即是如来出世广说一切教门名义之相以化众生。行者于定心内意欲得知佛法教门主对之相。三昧智慧善根力故。即便觉知。云何知如佛说五戒义为对五脏已如前说。若四大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悉人身内也。即知四大此义为对。五脏风对肝。火对心。水对肾地对肺脾。若闻五阴之名寻即觉知对身五脏。色对肝。识对脾。想对心。受对肾。行对肺。名虽不次而义相关。若闻十二入十八界。亦复即知对内五脏。十入十五界义自可见。二入三界今当分别。五识悉为意入界。外五尘内法尘以为法入界。此即二十三界相关。意识界者初生五识为根。对外法尘即生意识名意识界。若闻五根亦知对内五脏。忧根对肝。苦根对心。喜根对肺。乐根对肾舍根对脾。五根因缘则具有三界。所以者何。忧根对欲界。苦根对初禅。喜根对二禅。乐根对三禅。舍根对四禅乃至四空定皆名舍俱禅。当知三界亦为五脏其义相关。闻说四生亦觉知此义关五脏。所以者何。欲界具五根。五根关五脏。五脏关四大。四大对四生。一切卵生多是风大性身能轻举故。一切湿生多是水大性因湿而生故。一切胎生多属地大性其身重钝故。一切化生多属火大性火体无而欻有故。亦有光明故。如来为化三界四生故。说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当知此三法药神丹悉是对治众生五脏五根阴故说。所以者何。如佛说一心四谛义。当知集谛对肝因属初生故。苦谛对心果是成就故。道谛对肺金能断截故。灭谛对肾冬藏之法已有还无故。一心已对脾开通四谛故。乃至十二因缘六波罗蜜类此可知也。此三种法藏则广摄如来一切教门。是故行者。若心明利谛观身相。即便觉了一切佛法名义故。华严经言。明了此身者。即是达一切。是则说内义世间义相关之相。意在幽微非悟勿述。

    第二次释成觉五支义者。亦为三义。

    一下。二次。三上。今先释觉支三义。

    一下觉大觉者。行者于静心内悉觉上来所说内外二种世间之相。分别名义不同。即是隔别之相故名觉义世。觉义世间故名觉。大觉者觉一切外名义虽别而无实体但依五脏。如因肝说不杀戒岁星太山青帝木魂眼识仁毛诗角性震等诸法。此诸法不异肝。肝义不异不杀戒等。即是如故名大觉。觉余一切法如四脏亦如是。

    第二次明觉大觉者。行者觉知肝虽如不杀戒等一切法。而肝非肺脾心肾等一切法。了知别异名为觉。觉肝等诸法无常生灭不异。四脏等诸法无常名大觉。

    第三次明上觉大觉者。行者觉知肝等诸法八相别异名为觉。觉此肝等诸本来空寂无有异相名大觉。如此分别觉大觉及世间出世间相。虽与前同而亦有异。深思自当可见。

    次释思惟大思惟者。观于心性之义类如前说。是则略明约义世谛中。辩初禅觉支之相余观喜安定等亦当如是一一分别。第三释事世间者。此据得初禅时获六神通。见世谛事了了分明。如观掌内庵摩勒果此则现睹众事不同上说以义比类惟忖分别世事也。

    今就明事世间内亦为二意。

    第一正见事世间相。第二释成觉观五支义。

    今释第一事世谛相者。上根行人福德智慧利故。证初禅时有二因缘得五神通。一者自发。二者修得一自发者是人入初禅时深观根本世间三事。即能通达义世间相。觉义世谛时三昧智慧。转更深利神通即发。更得色界四大清净造色眼成就。以此净色之心眼彻见十方一切之色事相分明。分别不乱名天眼通。所余天耳他心宿命身通亦复如是。得五通故明见十方三世色心境界差别不同众生种类国土相貌一一有异。是为异见事世间也。故经言。深修禅定得五神通。

    第二修得五通见事世间者。如大集经言。法行比丘获得初禅。入禅已欲得身通系心鼻端观息入出。深见九万九千毛孔息之出入。见身悉空乃至四大亦复如是。如是观已远离色相获得身通。乃至四禅亦复如是云何法行比丘获得眼通。若有比丘得初禅。观息出入真实见色。既见色已作是思惟。如我所见三世诸色。意欲得见随意即见。乃至四禅亦复如是。云何法行比丘得天耳通。憍陈如。若有比丘得初禅。观息出入次第观声乃至四禅亦复如是。云何法行比丘得他心智通。若有比丘观息出入。得初禅时修奢摩他毗婆舍那。是名他心智乃至四禅亦复如是。云何法行比丘得宿命智。憍陈如。若有比丘观出入息。得初禅时即获眼通。获眼通已观于初有歌罗逻时乃至五阴生灭。乃至四禅亦复如是。既得五通。即能见十方三世九道圣凡众生种类国土所有一一相貌差别不同。是名修得神通见事世间通达无阂。

    第二次释成觉观五支义。今先释觉。亦为三义一下。二中。三上。下觉大觉者。用天眼通彻见诸色分别众生种类非一。国土所有差别不同名字亦异故名为觉也。大觉者。即觉世间所有但假施设。谛观四大即不见有世间差别之异。了了分明故名大觉。余四通亦尔。

    第二明次品觉大觉者。用天眼通见四大色即知其性各异故名为觉。知四大无常生灭。性无差别故名大觉。余四通亦尔。

    第三明上品觉大觉者。用天眼通明见无常之法八相有异。是名为觉。觉知八相之法本来空寂一相无相故名大觉。余四通亦尔。此则略说用五神通见事世间觉大觉相。思惟大思惟观于心性。成就觉支之相类如前说。余观支喜安定等亦当如是一一分别。行者当知。若声闻缘觉得此禅故依定。获得不坏解脱无碍解脱三明六通故。名通明观。若菩萨大士住此禅时。即得无碍大陀罗尼。乃至四禅亦复如是。

    次明二禅。

    自此已下乃至非想灭定禅门转复深妙。事相非一宁可具辩今但别出经文。略释正意而已。所言二禅者。经云。二禅者亦为名离。亦名为具。离者同离五盖。具者具足三支。谓喜安定。释曰。行者于初禅后心患初禅觉观动散。摄心在定不受觉观。亦知上地不实谛观息色心三性。一心缘内觉观即灭。则发内净大喜三昧。于定内见身如泡具二禅行。

    次明三禅。

    经云。三禅者亦名为离。名亦为具。离者同离五盖。具者具足五支。谓念舍慧安定。释曰。行者于二禅后心患厌大喜动散摄心不受。亦知上地不实摄心谛观。喜法即谢发身乐。即于定内见身如云成三禅行。

    次明四禅相。

    经云。四禅者亦名为离。亦名为具。离者。谓同离五盖。具者。具足四支。谓念舍不苦不乐定。释曰。行者于三禅后心厌患乐法一心不受。亦知四禅非实谛观三性即豁然明净三昧智慧与舍俱发。心不依善亦不附恶正住其中即于定内见身如影具四禅行。

    次明空处。

    经言。观身厌患。远离身相一切身触喜触乐触。分别色相远离色阴。一心观无量空处。是名比丘得空处定。释曰。此可为二义。一者通观上下。二者但约自地及以上。通上下者。经观身厌患远离身相者。深知欲界之身过罪非一。身分皆不可得也。身等三触对初禅二禅三禅。对可见。分别色相者。分别欲界色身乃至四禅色一一别异。不实亦知空处未离色法也。远离色阴及观无量空处者并如前。根本禅内灭三种色法与虚空相应也。二并约自地释者。观身厌患远离身相者。厌患如影之色覆蔽于心。观此影色亦不可得也。身等三触者别喜根前已坏。此是四禅色起触心生三触也。分别色相者。分别四禅喜乐及如影之色皆虚诳也。远离色阴及观无量空处。不异前说。

    次明识处定相者。

    经言。若有比丘。修奢摩他毗婆舍那。观心意识自知此身不受三受。以得远离是三种受。是名比丘得识处定。释曰。心意随者。心者即是舍空定缘三性入识处定。行者用三昧摄智慧。虽知三性不实为免空难一心缘识即入识处定也。自知此身不受三受者。缘色四句空处虽离初句。而犹受后三句今识处缘识入定则迥离色界四句。所有四受悉属于识。故云自知此身不受三受。亦得言不受苦乐等三受也。已得远离是三种受名识处定相。

    次明少识处定相者。

    经言。若有比丘观三世空。知一切行亦生亦灭空处识处亦生亦灭。作是观已次第观识。我今此识亦非识非非识。若非识者是名寂静。我今云何求断此识。是名得少识处定。释曰。观三世空一切诸行亦生亦灭者。深观自地及上下心数悉是有为之相虚诳不实。次第观识者。是观识处亦识。非识非非识者。即通知所有法不可得也。若非识者是名寂静。我今云何求断此识者。即是念灭识之方便缘非识之法。入少识处定也。

    次明非想定者。

    经言。若有比丘有非心想。作是思惟。我今此想是苦是漏是疮是痈是不寂静。若我能断如是非想及非非想。是名寂静。若有比丘能断如是非想非非想者是名获得无想解脱门。何以故。法行比丘作是思惟。若有受想。若有识想。若有触想若有空想。若非想非非想。是等皆名粗想。我今若修无想三昧则能永断如是等想。是故见于非想非非想为寂静处。如是见已入非非想定。已不受不著即破无明。破无明已名获阿罗汉果。释曰。有非心想者即无想定也。是苦是漏等。即是观无想定过罪也。若我能断如是非想及非非想。是名寂静。非想者即是无想定也。及非非想者已逆见上地之过应断除。是寂静者破非想定故。获涅槃之寂静也。若有比丘能断如是非想。获得无想解脱门者。一切三界之定皆名为想。今断此想获得无想三昧。即能于非想定破无明发无漏。得阿罗汉果证涅槃也。法行比丘若有受想已下即是重释出上意。义可见也。

    又经言前三种定二道所断。后第四定终不可以世俗道断。凡夫于非想处虽离粗烦恼。而亦具有十种细法。以其无粗烦恼故。一切凡夫谓是涅槃。广说如经。释曰。此明凡夫等智于非想不能发无漏也。次经云。憍陈如。若比丘修习圣道。厌离四禅四空处观于灭庄严之道者。释曰。此明通观于想后得入灭尽也。此义下背舍中当具说。行者入此法门不取实际作证。具足大悲方便一切佛法。起六神通度脱众生。即是约一种法门明摩诃衍也。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 相关评论
往昔之时雪山南面。有金曜孔雀王于彼而住。

简体大咒仙网站      繁体大咒仙网站

由于咒法涉宗派、大局方针、法主理念、时节因缘、众生福报、形势政策、方便了义、是否契机、胜义世俗、灌顶层次、愿心广博、公开深浅程度,加上某乃佛门初机小学生之修为,尚未得菩提,于菩提也无有所得(功德肤浅,虽遇较多学佛感应但自知非真正圣者的神通证境证量),又时间精力有限及众生共业,故无法保证转发之文全是代表佛所说而无混杂波旬说法。若资料若给您带来烦恼,请您见谅。法务可微信:186-5005-4118(幸福),应说明来意,但不宜一添加就问手印怎么结之类,以免慢法引本尊护法不悦。学佛一定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否则就算有此法门程序仪轨咒语手印等,也必如建造空中楼阁矣!为尊重爱惜佛法,网站不远程遥控传法、不远程遥控灌顶、不远程遥控加持。网站资料仅供参考请勿随意制成法本、违背因果造成魔说,网站咒音非在传法传咒,乃咒语学术之存档!

ω 卍 ω “戒法最大,世间咒法、龙蛇之毒而不能侵” ω ω

佛法流通功德无量。备案:冀ICP备11021544
【电脑版】  【回到顶部】